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官方网
党员风采 - 今日风采 - 侨海情.中国梦——记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林肇宏教授
今日风采
侨海情.中国梦——记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林肇宏教授
发布时间:2013-7-12 23:39:58 阅读次数: 来源: 作者: 图片:

人物风采

2011年9月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出现了一张年轻而儒雅的新面孔,而他的出现立刻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一片热议,是因为他刚一上任就空降为海南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还是因为他骄人的学术成果,亦或是帅气和蔼的面容、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他就是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上任的副院长——林肇宏教授,1978年7月出生于海南儋州,英国伦敦大学博士,致公党党员,国内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国内最年轻的211高校副院长之一。
   1998年,他考入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2001年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学士学位。在海南省永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后前往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继续深造,2004年取得英国米德赛克斯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和英国特许人事与发展协会(CIPD)毕业生会员资格。同年,申请进入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就读并于2008年获取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毅然放弃伦敦大学助理讲师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国,被西南财经大学以海归高层次人才引进,在其国际商学院任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成功竞聘并成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

回国后,他积攒已久的力量终于有了释放的舞台。在回国的这短短四年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国内教育事业,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绩卓著。在SSCI和CSSCI来源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期刊),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雷鸟商务评论),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亚太人力资源管理期刊), 《管理世界》,《宏观经济研究》期刊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一部。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社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课题,农业部课题和多个横向课题。同时兼任南开管理评论(CSSCI)和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SCI)和Personnel Review (SSCI)匿名审稿人,成为海南省首届博士协会理事,第五届侨资企业协会特聘理事等。

励志出国,学习先进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年轻一代走出国门,前往西方发达国家名校去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自幼,鲁迅、邓稼先、钱学森等一位位伟人远渡重洋、留学归国的感人故事便深深打动了他幼小的心,在许多小朋友还都沉浸在童年的嬉戏欢乐中时,小小年纪的他便已在心中深深地种下了留学梦的种子,他一直都很努力地学习,学习成绩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还在中学初三的时候他就曾经离出国梦仅有一步之遥。当时一名美籍华人要以优惠条件选拔一批优秀的中学生到美国留学,这对从小就立志出国留学的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既兴奋同时又感到彷徨,因为他对出国路一直有着自己的设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其特有的优势,要想充分发挥所长,需要中西结合,而自己在国内的基础还远未打好,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会,继续留校读完高中并于2001年考取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当时全国仅有的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作为中国首批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毕业后,他进入了海南永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一年后,他认为国内的学习可以告一段落。2002年,他成功申请到了去英国米德赛克斯大学(伦敦)商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他非常的高兴,多年的留学梦终于在此刻成真。用他好友杜成龙的话来说:“他多年的留学梦终于实现,国外的舞台更大,更适合他的发展。现在回想起来,肇宏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跟他这些年的历练是分不开的”。

留学七年,终有彩虹

2002年5月,带着兴奋、紧张和疑惑的心情他独自一人踏上了留学英伦之路。国外留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奇,那么的一帆风顺。他回忆说:“留学不是享受,一切都回归到原点,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身边没有了家人和朋友,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自己做饭,洗衣服,寻找住宿,到警察局登记身份……”。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他便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研究生生活,在餐馆刷过碗,给外国小朋友当过中文家教,在英国人商店里卖过东西,在辛苦生活的同时还不忘帮助他人,一有机会便去做义工……。用他的话说:“七年留学之路,历历在目,艰辛并快乐着……”。也正是这七年艰辛的留学经历,让他变得更为坚强,也造就了他现在的热情和坚忍不拔。

取得硕士学位后,他的目光放得更高更远,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西方更为系统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在英国东伦敦学院实习过程中及硕士毕业后的几个月,他用了很长时间详细撰写了博士研究计划书,他的计划书以及面谈时的看法深深地打动了伦敦大学他的两位导师——英国著名的劳资关系专家John Kelly 和Linda Trenberth教授。两位导师欣然接受了他的申请并获得了难得的在博士学习期间担任助理讲师的机会。他便开始了他一边研究学习一边作为助理讲师的博士生活。除了给学生们讲授两门管理学课程外,他还广泛学习其他知识,曾在世界著名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读定性与定量分析课程。在伦敦大学授课的两年经历让他受益匪浅,除了对知识的重新梳理以及英文的大大提高,更是锻炼了个人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塑造了强大的自信心。这种机会,在当时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并不多。在英国,学生对授课老师要求非常高,达不到要求的可以直接“请”下台,他有两位同事就是被“请”下台的。作为一名海外的博士留学生,能够站稳讲台,并不容易,但他做到了,并受到了广大海外师生的认可。

    虽然现在,他显得非常的坚强与坚定,但曾经也有过气馁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在读博士第二年的时候,论文整体框架已经出来了,但对自己的论文还是有一丝疑惑。为此,他专门去请教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David Guest教授,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之一,Guest教授看完他的论文,面色凝重地说需要重新修改,没有四年时间不可能完成。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从国王学院出来的他,走到了泰晤士桥,站在桥上看着桥下滚滚的河水,想着多年来的辛酸历程,远离父母、远离朋友,心中有了跳下去结束一切的冲动。但想到万里之外的父母期冀的眼神,妻子的等待,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他不能让快要实现的梦想就在这里停止,很快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废寝忘食,认真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年半后他便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伦敦大学博士学位。这段经历他会时常拿出来跟学生们分享,勉励大家勇敢面对困难,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些都是经历,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够走到最后,才能够取得成功,风雨之后终有彩虹。

毅然回国,首选西财

2008年底,拿到博士学位的他继续留在在伦敦大学将课程授完。两年的授课,深受师生好评,学校也希望他留下来从助理讲师做起,这对许多留学海外的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难得机会,当时很多朋友也都劝他在英国再呆满三年,这样就可以拿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英国绿卡。2009年6月,他毅然放弃了助理讲师的机会选择回国。他认为国内现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无疑制约了经济的长足发展。百年之计,教育为本,虽然我们高校也开始引进国际化人才,但海外优秀人才仍然紧缺,他希望能尽快回国,尽自己的的绵薄之力,为国内高校带来一点改变,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9年,作为海归人才被当时财经院校排名第二的西南财经大学引进,直接聘为副教授。在西南财经大学,他因其扎实的研究功底、国际化视野、地道的英文水平以及更为难能可贵的谦虚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迅速得到学校的认可并委与重任。由于他突出的科研能力,2010年即被评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指导“国际商务”方向的博士生。同时,还兼任院长助理,协助院长负责外事工作。在他的积极沟通和策划下,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签署备忘录,并开设了国际商务管理博士班(DIBA项目),由国内知名教授和伦敦大学教授联合培养在职企业家,大大提升西南财经大学在国际的影响力。他还陪同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欧兵以及国际商学院院长姜玉梅教授回访伦敦大学受到热情接待,相关新闻也出现在伦敦大学的网页。

在2009年引进的8名优秀博士中,林肇宏是第一位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年轻教师(于2010年),在当时,他也是国际商学院历年来获得社科基金项目的寥寥无几的几位教师之一。同时他还参与了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财政厅等多个横纵向课题。在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工作期间,与伦敦大学师弟王珏博士(现为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共同为国际商学院本、硕、博开创了《商科研究方法》的双语课程,目前已经成为该学院的核心必修课。该课程为西方非常流行和必须修读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他自己还新开设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双语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放弃高薪,报效家乡

2009年至2011年间,林肇宏利用两年的时间超额完成了海归博士需要在三年期间完成的科研任务。在两年的工作与生活中,与在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正当事业在快速上升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选择回到家乡海南工作。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艰难的决策,但也是他一个由来已久的规划。

海南虽然这些年发展迅速,但与岛外其他省份相比,教育水平、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优秀人才的流入。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他在国外的时候就希望有一天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儿什么,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2011年6月的一个机会——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向全球公开竞聘一名副院长,使他决定放弃一年30余万的高薪回到家乡,虽然怀揣着对成功与否的未知,他毅然向海南大学投递了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筛选,他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并在七位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虽然西财优越的科研条件以及与师生建立的深厚友谊让他很舍不得,学校领导师生也都百般不舍,国际商学院院长姜玉梅教授说道:“你就是我的左膀右臂,离开了就等于断了一半,很是舍不得。但是为了你的抱负,为了你的前途,我不得不放你走”。当时分管人事的副校长还说:“虽然我们舍不得,但是优秀人才不是某个学校独享的,应该是流动的,你离开了西财但还是我们西财人”。最终他回到了海南大学。目前他还与西南财经大学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兼职国际商学院的校外博士生导师。

扬帆起航,提升自我

回到海南大学,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院副院长,他被学校和学院领导寄予了厚望,分管学院的科研,研究生,学科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工作,自己也倍感压力。这两年时间里,他顺利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院行政领导的角色转变,在学院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积极推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和学识,熟悉国内的教育环境,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类活动,做到科研和行政管理两不误。曾先后参加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的院长卓越计划培训班(第二期)和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的专业培训班,收益颇深,效果明显。此外,为了扩大学术影响力,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并宣读文章。例如,他先后两次参加中国第四、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2012年还受邀参加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前三)举办的研讨会,并宣读会议论文。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海归博士,学校中层干部,在提高个人业务素质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并参加民主党派的活动和省政协课题小组调研,不断加深了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了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

组建研究中心,成立学术沙龙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科研工作,深入挖掘和整合学院的研究力量,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他任职以来,积极组织申报学院科研团队申报工作,并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授权组建9个院级研究所(中心),分别为:财政与税收研究中心,海岛经济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投资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研究所,多层模型研究中心和发展战略研究所。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为他本人创建并负责。此外,在解决海南省重大经济与管理问题方面以及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提升学校和学院在海南省本土的影响力,他组织相关专家匿名评审新立项14项课题,投入42万元,主要围绕海南特区的经济与管理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他深知年轻教师是学院和学校的新生主力军。只有把年轻人培养起来,学院和学校才真正有希望。因此他决定在院内组建一个“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俱乐部”,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院内教师搭建一个学术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各位青年教师分享好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申报课题与发表论文的经验,以促进我院教师学术互助的氛围,提高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这个建议获得学院院长和其他领导班子的赞许和支持,经过筹划,2013年6月经管学院成立了海南大学首个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俱乐部,获得广大教师的好评与欢迎。

请进来,走出去

关上门来搞学术,难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他认为不接触外界,不把大师请进来,我们就容易变成井底之蛙,因此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他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我院开展系列前沿学术讲座。从2011年任职至今,他先后邀请了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Sang M. Lee和栗卫星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刘夏明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张建波教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商学院的Andrew Wood 教授和Wing Lon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农业推广及教学部主任Thomas Aenis 博士,以及国内的厦门大学吴世农教授和刘峰教授、国家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杨周南教授,西南财经大学David Broadstock博士和日本香川大学姚峰教授等学者为我院师生开设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反响热烈,深受师生好评”。

2012年海南大学被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名单,他深觉应抓住这此的机会,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与国际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推进我院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之后便是他与校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领导密切合作奔波于不同国家的身影。2013年1月,他作为代表团成员出访东南亚,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多所高校,洽谈合作事宜并积极宣传招收国际留学生事宜。经过努力,除了来海南大学就读语言课程的留学生外,2013年9月他所在学院将正式招收首批海外攻读研究生学历的留学生,这对于学校,尤其是对于学院来说实现了零的突破。

调整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

任职以来,他发现现有的导师遴选规定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导师遴选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导师遴选规则,落实导师工作细则,由他主抓并拟定了新版的硕士导师遴选细则,并付诸实施。在他看来,导师就好比学生的父母,在校期间导师就要肩负起像对自己儿女一样的责任,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首先自己必须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要全面的培养学生,导师不应单是教会学生如何科研,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无愧于他人、无悔于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有害的人,这是一名导师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

为相应学校号召,他经过长达半年的组织专家讨论和修改,最终于2012年6月正式完成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农林经济与管理四大学科的培养方案的调整。最新的培养方案变动较大,例如,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企业管理与会计学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任意选修课全部打通,在专业限选课上保持各自方向的特色。同样,农林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也分别打通。学时由此获得缩减,大大缓解了研究生的课业压力,同时也缓解了老师教学负荷和学院资金压力。而由他和师弟开创的《商科研究方法》以及自己开创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也被纳入了海南大促额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之中。

任职海南大学以来,他发现学院研究生绝大多数对科研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三年的学习时间里,课程在第一年就基本全部结束了,结束后学生想着的便是找实习单位参与实践而不是学术钻研,这明显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他非常的着急,时刻想着如何调动学生对学术深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总是容易对新鲜的事务感兴趣,于是两年来,他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就一些前沿问题到海南大学讲学,刚一开始,研究生兴趣仍不高,但慢慢地他们发现,通过讲座他们不仅能不断开拓个人的眼界,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听讲座的氛围逐渐晕染开来,并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请国外学者过来讲授时,不但能吸引自己学院的学生,还有其他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参与进来,座无虚席。

此外,由林肇宏他发起,学院研究生工作会议暨第一届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分别于2012年5月和2013年7月隆重举行。为了保证质量,他身体力行,全程负责整个会议的筹备工作,包括论文征集,宣传,会议流程安排,以及担任整个会议的主持。学术论坛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做学术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会同学在学术论坛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学术能力明显提升。两届会议一届比一届举办的成功,获得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誉与认可。

推进国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进入海南大学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不但积极推进学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互动,还积极开展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截止目前已走访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郊利物浦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习与交流活动。

此外,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认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体现特色,学院必须走国际化路线,加强对外联络。两年来,他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台湾真理大学知识经济学院、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美国东华盛顿大学、西班牙ESIC商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泰国布拉帕大学等国际学院的领导和教授进行了友好会面,探讨未来国际合作的意向。其中,与西班牙ESIC学院的合作取得突破式进展,两名来自海南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作为首批交换生于2013年9月前往西班牙免费插班读书一年。此外,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协议已商讨确立,届时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青年教师将通过选拔派往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享有其他优惠条件。

2012年5月,由他负责与外方进行积极沟通和策划,成功举办了第29届泛太平洋管理学年会。该会议是由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泛太平洋管理学学会和海南大学共同主办。他作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全程负责了本次国际会议的筹备工作,这也是他引以为荣的一件事情。对于刚在学院工作半年的他来说,要迅速组织不熟悉的大家投入到如此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且没有过多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其他老师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他精心的安排和筹备,最终圆满成功地举办了该会议。到会嘉宾共250余人,其中外籍学者多达百人,包括著名学者管理学大师Fred Luthans、Sang M. Lee等一批学者,还有省领导、厅领导及校领导的参与。这在当时应是海南省举办过国外学者参加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来自海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学术在线等一批大型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程跟踪和报道,中国知网(CNKI)主动联系收录本次会议的所有参会论文。会议整体安排合理,效果良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会议的成功承办,进一步提升了其学院学校在省内外及国际上的知名度。

走出校园,服务地方

归国后,他教书育人,为学院的发展、为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呕心沥血、献计献策,不辞辛苦,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轱辘,报祖国家乡早已成为心中日夜追求的目标。在刚回国的头一年,他便为四川省血液中心各个站区的科级以上干部做关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讲座,为四川省财政厅做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课题等。多次走访四川中小企业调研,挖掘管理与实践中的研究亮点,并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献计献策。回到海南后,这个舞台变得更大,他也变得更加忙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蓬勃发展为海南带来了很多机会,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各方面有志之才贡献力量。作为高校的一名学者,作为本土海南人,他始终感觉义不容辞。

2012年5月至今,为进一步加强县校合作,帮助昌江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了昌江县县属企业改制的课题研究,并就此多次带队前往海南各市县,成都和重庆等地调研。2013年4月,受海南省就业局的邀请,为来自海南省内企业老总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共100余人做了关于绩效管理的专题讲座,深受广大企业届人士的欢迎,并受到了相关媒体的关注。2013年7月,他作为海南博士协会的理事和会员,随博士团队伍前往万宁洽谈服务地方的合作。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他时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关心着国家和社会,先后起草了关于“海南生态文化建设”,“ 海南省城镇化建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如何协调发展”等建言报告,他的许多建议和意见都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2013年5月,受海南省政协的推荐,他加入了由海南省政协牵头的课题小组,投入到了如何促进海南旅游消费的研究中。在动员大会上他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充分展示了致公党党员参政议政的良好角色。


结语

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归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副院长,他在短短几年间取得的种种斐然成绩,令我们许多人都望其项背,一个人在这么眨眼的几年间怎么能做这么多的事,而他为学生、为学校、为家乡辛勤努力,不舍昼夜的拼搏精神,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然而,他取得的累累硕果,他身上的一个个光环,并没有让他止步不前,他依然是那么的低调、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谦虚进取,他知道前面的道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他会更加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发挥个人所长,朝着他心中报效祖国、家乡的中国梦继续前行。

相关报道
·【深切缅怀】罗豪才:心系侨海赤子心 参政兴国赋豪情
·发挥侨海关系优势,促进海南特区经济发展
·发挥侨海关系优势,促进海南特区经济发展
上一条:海南永兴岛上的第一个女老板
下一条:德馨多慈善 无求方本色
推荐阅读
更多>>
热点文章
更多>>
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广场1号楼9层902室 邮编:570203
Copyright 2005- 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